回家之后,我打开地图,把视线放到那些没听说过的小城上,鼠标滚轮一直往下缩比例尺,直到看到一个陌生的地名:福建宁德柘荣县。
误打误撞的发现
高铁在太姥山站停靠时,站台上就几个背着竹篓的本地人。网约车司机听说我要去柘荣,露出惊讶的表情说:“那边连我们本地人都不常去。”
展开剩余80%车子在那盘山公路上拐了有四十八个弯,忽然间云雾就散开,眼前一下子就出现了错落有致的青瓦房子。整个县城就像嵌在峡谷里头似的,两条主街道顺着溪流弯弯曲曲的,步行三十分钟就能够从城东走到城西。
活着的古城
清晨六点,我被木门那 “嘎吱” 一声给弄醒,推开窗户一看,有个穿蓝布衫的老头正拿着竹帚在扫石板路。巷口的早餐摊儿冒着热气,摊主用家乡话跟我搭话:“你吃早饭没?”
这里的明清老宅不是景点,而是真实的生活场景。吴氏祠堂里,老人们围着八仙桌喝功夫茶;供销社改造的杂货铺,玻璃柜台下还压着九十年代的票据。最让我惊讶的是中心广场的露天电影院,每周六晚居然还在放映胶片电影。
味觉的惊喜
本地朋友带我去吃 “地瓜包”,店主从土灶里端出蒸笼,掀开的时候香味一下就出来了。外皮是用地瓜揉的面,里面的馅是笋干、香菇和土猪肉,一个五元钱,我一连吃了三个。
农贸市场里有不少惊喜:老奶奶竹篮里的乌稔树叶饭团,都染成深紫色了;铁桶装着的黄栀子豆腐,浇上蜂蜜就是很好的甜点;拐角酒坊的老板非要让我尝尝他自酿的红曲酒,说:“用山泉水酿的,后劲还挺大。”
意外的秘境
顺着采茶人的摩托车朝着山里行进,在茶树丛中突然冒出了几座用夯土筑成墙的老房子。76 岁的郑阿婆正坐在院子里晾晒柿子,她坚决要给我们塞两个,并且说道:“这是自己家种的,特别甜。” 她家的灶台上贴有 1992 年的年画,那只搪瓷杯上印着 “农业学大寨” 这几个字。
走到山谷深处,瀑布在日光下映出彩虹,没有任何指示牌,也没有垃圾桶,就几个当地小孩在潭水里玩。我躺在晒得很热的岩石上,听见风刮过竹林的声音。
慢下来的魔法
在柘荣待的第三天,我的手机自己就切换成 “数字健康” 模式,每天用手机的时长是 1 小时零 8 分钟。这儿可没有那种网红咖啡店,也没有啥打卡墙之类的,那奶茶店还停留在就只有珍珠奶茶加椰果的阶段。
但是街角那个修表铺的老匠人能够说出每一处老建筑的有趣事儿;邮政所里面还保留着木质的挂号信窗口;药店的柜台上,那根铜秤依然在被使用。傍晚的时候,坐在溪边,看着对岸的老人用长竿把晾晒的衣裳收起来,在那一瞬间,突然就明白了什么叫做 “岁月安谧”。
返程那一天,班车在山路上一颠一颠的,后座的大娘递过来她自家腌的酸枣糕,前排大爷可热情,跟我介绍沿途的那些村落。我那会儿突然就有点不想下车,这次行程里最珍贵的,说不定就是重新找回了旅行的本意。
返回上海以后,查资料才知晓,柘荣是福建人口最少的县城之一,全县不足 11 万人。朋友就问我:“下次还去不去?” 我笑嘻嘻地打开购票软件 —— 有些地方,就该任它一直静静地美着。
(部分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。)
发布于:河北省通弘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